发布时间:23/08/2023 06:55:07
南粤古驿道生态修复不要照搬城市绿化材料和绿化模式
摈弃都市绿化模式,突出地方特色——南粤古驿道生态修复理念
南粤古驿道地处广袤的“绿色黄金走廊”,拥有山、水、林、田、湖、草等诸多绿色元素,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。作为生态廊道的古驿道,怎么进行生态修复?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?
8月18日,由广东“三师”志愿者协会编著、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,记录了200余名“三师”志愿者技术服务南粤古驿道的全过程与活化利用线性文化遗产的“广东方案”的《风雨历程——南粤古驿道技术指导工作回顾》亮相2023南国书香节。在“南粤古驿道保护传承利用之老道新思”的圆桌对谈上,“三师”专业志愿者,华南农业大学正高级实验师、博士生导师吴永彬强调,切不能把珠三角发达城市的绿化美化模式套用在南粤古驿道上,要让古驿道维持原有植被特色,最大化发挥其生态廊道功能。
一、要充分认识南粤古驿道生态修复的复杂性和长期性
截至2022年底,全省完成修复的古驿道(含连接线)线路达1340多公里。这些古驿道分布于全省18个地级市31个县(市、区),囊括了山水林田湖草石各种地形地貌,这里所说的“石”,是指石灰岩或者石漠化地区的“石”,我省粤北和粤西有较大面积分布,是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。封存久远的古驿道,本身就存在需要修复的方方面面,而今,我们对其进行活化利用,有建设就必然有扰动和破坏的地方,开展生态修复也就势在必行,地形地貌的多样性意味着生态修复的复杂性。你若走完乳源至乐昌的整条西京古道,就足以体验到以上所说的各种地形地貌,全省域范围内就更加复杂了。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决定了南粤古驿道生态修复的长期性。同时,古驿道作为线性景观,具有风景园林的属性,地理、人文、历史、社会、建筑、规划、交通、农业、林业、生态、艺术、旅游等交织融合在一起,无不以古驿道为载体,无不与其发生关系!正是其复杂性,也就决定了古驿道修复的长期性,任何一项生态修复都具有长期性的特点。跟其他自然风景一样,破坏或污染很容易,但修复或者恢复就很难。
图1广州从化古道经过的水库景观
如何持之以恒开展南粤古驿道生态修复,破解这些难题?吴永彬老师提出两个思路:
一是发挥高校的作用。古驿道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,要发动全省各高校师生积极参与。在学生层面,让古道所在地籍贯的学生成为主力,容易激发出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、荣誉感,发挥出主人翁的保护意识。在教师层面,可以设计出研究题目,累积研究成果。探索设立南粤古驿道研究基金——为高校高层次人才(研究生)研究南粤古驿道保护传承利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。广泛征集以南粤古驿道为研究对象的选题,每年至少开一次学术交流会,制订研究题目研究内容,实施年度研究题目。积累到一定程度,形成研究成果,为申报更高级别的荣誉(世界遗产保护)做好基础积累。
二是充分鼓励发挥民间优良传统。在古驿道分布的地区,政府和民间组织要积极发动群众,参与到南粤古驿道保护传承中去,在乳源,就有历史悠久的石阶除道的习俗,形成一种群众性自发的活动,为古道清除杂草,维修破损石阶,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,非常值得宣传鼓励和推广。让更多类似于乳源的“石阶除道”等优良传统出现在南粤古驿道上,才能真正实现保护和传承。
图2 石阶除道现场活动(图片来自网络)
在南粤古驿道修复建设上,吴永彬提出了4点建议:
一、串通保护地,活化旧林道
广东省自然保护地数量众多,达1361处,位居全国第一,但多以“点状”“片状”分布在全省各地。保护地间缺乏连通,既阻隔了一些物种的顺畅交流,也影响游客感受线性观赏游览的体验效果。古驿道线路的规划建设,应把点状分布的保护地尽可能串联起来;应把片状分布的保护地中遗留下来的古道、旧林区作业道、护林巡山道挖掘出来。
图3位于清远白湾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林道
二、遵循先摸查再规划后建设规律
这里所说的摸查,除了包括古驿道的现状、遗存的遗址旧址,还包括沿途的植物,特别是古树名木和具有较高生态价值、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的植物,而且强调是植物,不仅指树木,还包括草本、藤本植物。
图4 华南农业大学师生在罗浮山古道调查药用植物资源
三、开展科学研究,讲好古道故事,增加古道内涵
古驿道是一个线性空间,我们一般称为廊道,植物多样性在南粤古驿道不同时空变化的差异性很大,呈十分明显的多样性。例如从空间上看,粤西与粤北的植物种类就很不一样。在粤北区域,沿着西京古道,从南到北,植物也有所不同,一些温带的植物已经频繁出现在我们眼前,空间上这是植物地理学(区系学)的范畴。时间上或者说季节上的变化,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,以西京古道为例,春夏秋冬各不同,就单单绿色,随着时间推移温度湿地变化,也有很多种绿色呈现在每个游客面前。不断提升古驿道的“自然”属性,打造“全开放的、永不落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”。
图5 “三师”志愿者指导潇贺古道古樟树保护
四、摒弃城市绿化模式,突出区域特色
南粤古驿道约有一千公里毗邻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,古驿道生态修复应巧借沿线森林景观,才能更好地发挥古道魅力。
在古驿道线路修复中,各地自然资源、林业等部门要按照“适地适树”原则进行,多选择使用乡土植物,不要照搬城市绿化材料和绿化模式。在开展古驿道植树中要兼顾林下经济植物的应用。例如通过种植蜜源植物吸引蜜蜂等昆虫采蜜,一方面丰富当地的生物多样性,另一方面还能促进当地蜂蜜产业的发展(我们团队在2023年7月就此开展调研工作,相关报道链接https://m.chinanews.com/wap/detail/chs/zw/275284.shtml),也可以种植药用植物或果树等食源植物,一方面可以吸引鸟兽取食“定居”,打造生物栖息地,还能为沿线村民增加收入,真正实现以道兴村。
【作者:“三师”专业志愿者吴永彬】